完美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对话完美电竞app下载纪念碑:一周城市生活

  自文明的源头以来,纪念碑就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或颂扬权威,或悼念同胞,或庆祝成功,承载着一个集体的过去,又展望未来。当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更是林立着各种各样的雕塑。它们的命运与城市的规划和生长紧密相连,同时也建构了城市的文化形象。

  3月25日,爱丁堡当代艺术中心(Collective)举办了影片《打破纪念碑》的展览开幕式,邀请导演Sebastian Diaz Morales和艺术家Luciano Piazza进行对谈。这部电影记录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五位艺术家和五座纪念碑的对话,展现了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碰撞产生的火花。笔者有幸亲临现场观影并聆听对谈,在本期回顾中与大家分享一些观影体会。

  镜头跟随一双黑色休闲鞋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柏油马路上,步伐不时被汽车打断,直到脚落到人行道上。脚的主人弯腰把一盒披萨放在长椅上,披萨上插着“50”字样的蜡烛。他掏出打火机把披萨点燃,然后笑着对面前一座巨大的雕塑说:“生日快乐,披萨人。”

  这是电影《打破纪念碑》(Smashing Monuments)中的一个镜头。在影展开幕式上,有观众问导演,影片中人们和这些纪念碑的关系看起来都很亲密,为什么片名用了“打破”这样一个暴力的动词呢?导演说,“打破”指的是打破雕像的象征概念、打破它们刻板的外壳,使个体可以重新表述它们的意义。“打破”之后,反而可以拉进和雕像的距离。

  《打破纪念碑》以印度尼西亚艺术团ruangrupa的五位艺术家为主角,记录了他们和雅加达五座纪念碑的对话。这是Morales导演的艺术创作,同时也是ruangrupa的“收获”——对讨论和会面的艺术性记录。ruangrupa于2000年成立于雅加达,致力于为视觉艺术家创造一个空间和社区,促进公众性、批判性的艺术表达。在《打破纪念碑》种,他们虽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出镜,但聊的话题都很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比如父母子女关系、交通堵塞、都市传说、城市发展、迁都……

  上文中提到的“披萨人”建于1972年,官方名称叫“青年进步雕像”,他将一盆火高举过头,象征着青年为国家的未来带去光明。也许是因为火盆长的像披萨饼,得了“披萨人”的昵称。和他对话的艺术家Ade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常常和朋友在这一带聚会、创作,但现在这里地价飙升,大家都转移到了城市南部的郊区,所以和“披萨人”很久没见了。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也无法负担这里的房价,完美电竞不知他们对“披萨人”的姿势又作何感想。Ade一本正经像雕像发出邀请:“现在我们在南边有一个工坊,你应该来找我们玩。说好了,到我五十岁生日,你来和我们聚会。你在那里会交到很多新朋友,肯定都不想回来了。”

  看似无厘头的对话,隐含两代人之间城市空间的变化、个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青年进步雕像”原本的意义在Ade和它的对话中被解构。Piazza在影评中写道:这部电影旨在改变这些庞大雕塑的规模,让个人凝视它们,使它们不再是遥远历史中单调的符号,而成为无限可塑的实体。它们也可以参与私密的谈话,并为一个城市多层次的集体叙事做出贡献。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巧妙地诠释了个人和城市的关系。每一次对话开始之前,镜头都在近距离跟拍对话者的脚。一段段行程往往显得混乱而危险,因为雅加达是一个汽车为本的机动城市,对行人很不友好。拖鞋、运动鞋、雨靴,斑马线、柏油路、汽车轮,背景中的喇叭声,摇晃的镜头。城市的规划和结构与自发的个人活动之间充满张力。在对话结束后,镜头从对话者的脸部特写切到大景别的俯拍。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观重新出现,其意义却因为刚刚发生的对话而变得不同。

  影片没有剧本,导演和艺术家们讨论了基本概念之后他们就开始“自说自话”,导演听不懂他们说的印尼语,只能他们说什么就拍什么。“演员”展现出的是毫无矫揉做作的随性和真实。Mirwan问“欢迎纪念碑”,印度尼西亚即将迁都,愿不愿意跟着走;Geysyada向英雄纪念碑组雕中的母亲倾诉自己和母亲的感情;Fari抱着女儿来到“西新几内亚岛解放雕塑”面前,展望女儿的未来;Indra惋惜被高楼包围的“飞天纪念碑”,放了一首歌抚慰雕塑的心灵。导演说:“其实他们内心已经有一场和雕塑的对话了,这部电影只是把它外化出来。”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想对纪念碑说的话,大到人民公园的五卅运动纪念碑,小到黄浦江边的“外滩牛”。《打破纪念碑》鼓励我们重铸和公共空间的连接,思考个人和城市集体记忆的关系,并积极说出自己的故事。闲逛(hang out)、幽默、即兴、团结、友谊和慷慨,这些支撑ruangrupa的核心观念,像一系列漫游的坐标,不企图把观众指向特定的地点,而是邀请我们自由探索,直到下次碰面。

  本书沿循文化比较和历史演变两条线索界定中国古代美术传统:首先反思纪念碑性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普遍经验,通过考察重新定义的“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特殊表现, 来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逻辑;然后通过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 发掘中国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 都城和宮殿, 墓葬和随葬品——之间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所谓“新类型公共艺术”,指的不是传统陈列在公共空间的雕塑,而是以公共议题为导向,让民众介入、参与、互动,并形塑公共论述的艺术创作。本书集结了美国三十年来的“新类型公共艺术”尝试,并加以深刻文论,呈现了关于公共艺术和公共利益的多面视角。

  本书以实证主义的当代艺术史立场,从观众参与艺术发展,以时序及地域书写的方式,爬梳了历史前卫主义到当代艺术中如何(被)观看的网络,以及参与形式所产生的观众构成。

  本书以城市理论、艺术与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以及关于身份政治与公共领域的辩论为基础,不只将艺术的选址当作一个艺术问题来讨论。它将场域的特性当作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中,地方与身份之间的不稳定关系的复杂密码来研究。

  纪念碑,是一个国家铭刻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载体。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竣工,它作为广场的一号工程,云集了多个领域的大师,他们历时九年(1949——1958),以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打造了这座新中国的精神标志物。该片将追溯建国初期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回顾和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牺牲的英雄先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