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正在开启的20时代:中国商业完美电竞app下载航天的逻辑演进和实践路径

  商业航天2.0时代的开启,意味着商业航天既不是传统航天的补充和附庸,也不是航天产业的简单商业化,而正在作为航天产业社会化大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建构太空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必然的实践路径和发展图景

  文 杨毅强(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淮(《卫星与网络》杂志总编)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现实发展,有一个认识逐渐清晰:自2015年破冰以来,经历了7年多萌芽期的喧嚣和懵懂后,中国商业航天已经开始面对市场、模式、机制、动力、路径、创新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严峻挑战,面临一个重要的阶段性转折,那就是商业航天正在从基础制造、产品研发的1.0时代向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2.0时代加速布局。

  其本质要素有二:一是市场,即要发挥灵活机制和对市场的敏感度;二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创新。其中,模式创新又包括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因此,商业航天的底层逻辑是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创新。

  2014年10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颁布,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中国航天开启了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转变进程。

  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从2015年开始,商业航天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商业航天公司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星河动力、蓝箭航天、长光卫星、国电高科、银河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等一批勇于吃螃蟹的商业航天企业。商业航天业态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产业涵盖运载火箭研制与制造、卫星研制与制造、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基础制造和产品研发为主导的中国商业航天1.0时代。

  然而,尽管商业航天发展迅猛,但依然不能掩盖在市场和创新两个层面的乏力,1.0时代的短板和瓶颈逐渐凸显,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并不明朗。

  以商业火箭为例,从产品角度来说,实现了商业火箭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入轨能力,但火箭的运载能力小,缺乏工程实用价值;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主要依靠复制体制内的技术,不具备自主性的技术,缺乏技术创新;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竞争力弱,难以形成成本优势;从公司运营角度来说,企业管理体系、制度、流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和短板,尤其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产品稳定性堪忧。

  1、1.0时代的商业航天虽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重势而乏术的虚假繁荣,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下,不乏概念下的跟风炒作,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盲目重复的资源浪费等乱象,成果和进展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

  2、该阶段的商业航天,更多的呈现为孤立、零散、盲目的状态,缺乏系统、整体、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大部分创业企业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不明确,路径依赖性强,在发展思路上或简单囿于传统航天的固有框架、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航天发射与制造等基础业务的赛道拥挤不堪,红海效应突出;或盲目跟随甚至模仿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模式,忽略了在不同的产业基础、市场环境下形成自身的发展理念和核心竞争力,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生存率较低,发展性不足;粗放式发展更是带来了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

  3、1.0时代的创始团队多数来自传统航天企业,市场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很多企业越办越像国企。经营方面也经验不足,路尚未走稳,底子还很薄,就开始四处出击,盲目扩张,打造所谓“集团公司”。缺乏华为“28年只对准同一个城墙口冲锋”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个别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对航天产业认识不足的误区,兜售落后设计、低水平方案,导致竞争秩序混乱,竞争环境恶劣,进而影响了商业航天整体的口碑;特别是商业航天企业内卷较为严重,合作意识弱,一些创业者被商业航天的光环所笼罩,沉迷于名誉和财富幻觉,浮躁功利,热衷于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在不断翻新的PPT上乐此不疲的宣称赶超美国“指日可待”。

  5、在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的构建上,传统航天思维依然浓厚,偏重于制造端和发射端等基础业务环节,而在应用端和消费端的开拓与挖掘,仍然重视不够、着力甚少,面对全新模式的挑战,选择回避态度,而非迎难而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还只是传统航天的翻版。

  6、商业航天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仍需加速完善;战略统筹和谋划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存在缺失,政策不够健全、体制机制不够高效顺畅等制度障碍亟待破解,组织管理、工作运行、科技创新等体系建设亟待推进;航天行业壁垒尚未彻底消除,利益藩篱尚未完全打破,民营航天企业入门成本高等等问题依然突出。

  商业航天1.0时代的种种短板和瓶颈,其实质是市场的困境。这种困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无论发射服务、卫星制造、卫星运营还是消费服务,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持续大规模盈利的商业模式。二是缺乏以大众消费为主体的规模化市场。前者以航天核心业务的商业化为目标,后者则有赖于航天衍生业务的发展,以成果转化、大众应用为支撑,建立庞大的消费端及丰富的大众消费产品链和特色经营主题。

  可以说,商业航天的1.0时代,是群雄四起的红海纷争时代,是制造和产品推动时代;商业航天的2.0,则应该是整合创新的时代、蓝海突围的时代、创建由应用牵引和市场主导的时代。从1.0时代向2.0时代的转折,既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逻辑演进的必然,更是其实践路径的选择。

  一是基础性航天业务阶段性目标的嬗变。包括三个方面:1、产品与技术路线、产业与营销。二是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变革和塑造。

  就第一个层面而言,以商业火箭为例,从产品角度来说,应形成吨级以上的商业运载能力,提高火箭的可靠性,降低成本,能够满足商业发射的需要;从技术角度来说,需要摆脱对体制内技术的过度依赖,逐渐形成自主性较强的技术路线和研发能力;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要改变传统航天重研发、重设计、重试验而轻生产的模式,形成批量化的生产能力,要改变传统航天重视发射,但轻视用户服务尤其是客户体验度的现状,要强化服务意识,火箭要为卫星服务,卫星要为应用服务,最后形成“发射即服务”“卫星即服务”的理念;从产业拓展和营销角度来说,摒弃诸如“做中国的SpaceX”“搞中国的星舰”等论述,以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务实态度,持续开展商业火箭行业的营销、推广、推动等呼吁工作。

  此外,还要搭建和培养商业化的供应链,减少对体制内企业的依赖。目前,国内商业火箭企业的供应链存在两类情况,一类是体制内的商业火箭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火箭的总体设计,但核心分系统基本依靠体制内企业代工,这样做的好处是产品质量有保障,问题是进度受制于体制内的科研生产计划,价格也较高;另一类以民营企业为代表,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搭建供应链,目前来看,对质量保证的效果不太好也不太稳定,一些供应商的产品远达不到航天标准和质量体系的要求。总的来说,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形成稳定安全的产业供应链,保障航天重大技术、工程和航天产业安全。

  就第二个层面而言,重点在于通过航天科技转化、二次开发、应用、大众消费,作为商业航天整体发展的新突破与归宿。通过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的价值形成,从应用端和消费端出发推动航天产业大生态体系的构建;最终实现以规模化应用市场、大众化消费市场、社会化文化市场为主流的商业航天经济新业态,形成大量的应用数据、物流等服务需求,倒推商业航天火箭与星座等上层业务的整体发展。

  2020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成为贯穿“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方向,各地政府将商业航天作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出台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例如,海南拟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瞄准商业航天发展前沿,推动将海南文昌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际航天城;山东烟台锚定东方港航天城重大工程建设,以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为牵引,打造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北京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发挥“南箭北星”辐射引领作用,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等,做强“北星”;广州打造中国航天的“第三极”,中国商业航天的“第一极”,南沙区发布“探天九条”,从航天器发射奖励、商业化支持、保险贴费支持、频率资源申请支持、产业联动支持、空间要素保障、研发创新支持、多元融资支持、专业化能力支持等九个方面提出扶持措施,中科宇航、时空道宇、小马智行等企业相继落地南沙区。

  在2022年年初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要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中发挥“新型制”的作用。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中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制,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新型制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新型制”使航天业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一方面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扶持、科创板上市等,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推动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发展;一方面针对尖端的、短期没有商业回报的方向,由国有企业、国家资本推动。二是“新型制”使航天业的协同性更高。“新型制”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激发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国家航天与商业航天的割裂,产业“小、散、乱”、各自为政的局面的产生。三是“新型制”统筹考虑航天业的经济性和应用性,大力推动航天业的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促进航天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以“军民融合”、“寓军于民”为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使航天经济成为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的多层次、多功能,具有开放性、扩展性的复合经济形态。

  第三是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勾勒逐渐清晰,商业航天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布局结构更趋完善。

  对于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2.0时代而言,产业生态的建设是比产品、技术的进步更为重要的内容。随着对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认识不断深入,基本框架日渐清晰,即商业化的核心航天业务、航天技术应用及转化、大众消费为主体的航天产品体系、航天文化体系共同构成商业航天的完整生态圈,其中最具开拓性的项目为“美丽星球”,该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航天文化与文旅这样的实体平台与航天技术应用与二次开发有机结合。2.0时代,商业航天整体发展,更趋于理性、务实、稳定、创新和纵深。商业航天2.0时代的开启,意味着商业航天既不是传统航天的补充和附庸,也不是航天产业的简单商业化,而正在作为航天产业社会化大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建构太空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必然的实践路径和发展图景。

  完美电竞官网

  如果说1.0时代的主题是初创,2.0时代的主题是成长,那么,3.0时代的主题便是成熟与规模。

  在1.0时代与2.0时代的转折点上,商业航天的3.0时代及其特点特征,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

  商业航天的3.0时代,我们预测其标志为:(1)卫星星座大规模组建,运载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实现低成本大型液体火箭回收和复用;(2)独属于商业航天的商业模式,如太空旅游及其他大规模商业应用等,均得以实现;(3)导航定位、导航增强、低轨互联网及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星座等能为大众和企业提供服务。同时,随着商业模式的完善,有望开始亚轨道旅行,票价约200万元到300万元人民币。未来,商业火箭可以实现近地空间运输便捷经济、地月空间运输高效可靠、星际空间运输自主可达,并且能够承担一部分国家的重点任务,参与国家火箭的更新换代,为航天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国防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商业航天的3.0时代何时能够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0时代向2.0时代的转折能否顺利完成,2.0时代的发展能否为3.0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随着2.0时代的开启,在政策扶持、资本加持和市场需求牵引下,在新型制背景下,商业航天正迎来加速发展期。

  从总体而言,商业航天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头部企业均已出现,形成了国家航天与商业航天互补的格局,商业航天的发射次数、发射载荷质量和在轨卫星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从具体突破而言,在商业火箭方面,自2019年7月,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零的突破;到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遥一、遥二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实现国内民营商业运载火箭首次连续发射成功;到2022年7月,由中科院力学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完成首飞,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迈入世界固体运载火箭先进行列;再到2022年12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成为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公司首次发射的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以及最近的2023年1月,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实现民营商业火箭公司连续五发发射成功。在商业卫星方面,截止1月中旬,“吉林一号”星座先后经过24次发射,实现79颗卫星在轨,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天启星座”目前17颗卫星在轨,2023年,将完成38颗卫星在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物联网卫星星座。

  更为重要的是,商业航天全产业生态圈的概念逐步成为共识,在航天基础业务的商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规模化应用市场、大众化消费市场、社会化文化市场正在成为商业航天发展的新空间、新热点;航天技术的应用、转化及文化消费及大众市场将共同构建以航天技术应用及二次开发为核心的产品生态及其体系,秉持“技术服务大众”的宗旨,推动航天科教、航天文化、航天文创走向大众。

  对于正在落幕的1.0时代,以及即将进入视野的3.0时代,商业航天的2.0时代可谓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任务,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商业航天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新型制优势,加速体系化创新,推进军、民、商的深度融合,让商业航天成为传统航天破局新引擎,使航天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航天成果惠及亿万民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