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电竞app下载集装箱餐饮走红“可动”商业空间的风口来了?
安藤忠雄曾说,“一片墙体是城市逻辑和场地逻辑的相遇点,它是城市中结构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校准器。”的确,墙体的形态承载着城市空间的使用法则,在商业世界里,很多时候,那些一鸣而为天下知的项目,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样也是对墙体的一种独到理解。
正如当下,一股集装箱餐饮风正吹在不少繁华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同于以往简单的个案,集装箱餐饮不仅出现街区化趋势,更被不少城市正式收编成为发展特色商业空间、点亮夜经济的“秘密盒子”。
今年4月初,上海市场监管部门透露,通过监管创新,首批“集装箱餐饮”将被放活,落户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为市民游客规范地提供咖啡、冰激凌、蛋糕、西式快餐等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落地的集装箱式小型餐饮,在经营地址备案审查过程中,将挂靠在附近常规门店门牌号上。这就意味着,在上海落地集装箱餐饮最大的困境之一—“因缺少确切、规范的经营地址而无法申请小型餐饮备案”的难题得以解决,集装箱餐饮正式成为合法合规落地的新业态。
事实上,徐汇滨江管委办在今年初便已开始规划,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空地投放定制化餐车和集装箱。在陆续落地的餐饮名单中,有%arabica、莫凡彼冰淇淋、Manner、LAVAZZA、星巴克、KUMOKUMO等,以轻餐、咖啡、茶饮等为主。
已开业的%arabica集装箱门店以乳白色集装箱和三面球形玻璃罩构成,工业风和现代艺术风相融,形成极具特色的迷你店。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集装箱新面孔之外,星巴克已在此已运营了一年多,且其形态以其经典餐车为造型,由此也让不少人推测,此类餐车正是集装箱式餐饮的“前身”。
据透露,最快至今年5月,滨江西岸8个区域共10个沿江餐车和集装箱商业服务站点可全部开业,持续盘活江边的烟火气和夜经济。
上海于公共空间规模化落地集装箱餐饮,在此类空间形态商业打破法规瓶颈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同时也探讨了此类“可动”空间的持续性运营。事实上,集装箱餐饮并非仅仅是场景化、颜值经济时代昙花一现的产物。在世界各地,从商场到不同业态再到品牌,凭借集装箱空间赚得流量者不在少数。
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Stackt商场于2019年开业。不同于传统盒子Mall或盒子街区,该商场是一个由120个货柜箱组成的市集型商场,项目的开业使得原本空置的城市土地逐渐成为一个有特色文化和社区中心。
在120个货柜箱中,有30多个货柜箱被改造为商店、餐厅、艺术空间等,引入零售、餐饮、家居、服务等业态,经营范围从时尚到餐饮及独特的品牌。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并未将其打造为单一的商业场所,而是与部分服务空间、工作室、创业公司进行组合,由此更好地进行联动,定期举办艺术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打卡客流。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所在的空地被多伦多政府递交申请未来建设为都市公园。有媒体消息透露,公园开建后,该集装箱Mall将运往下一个空地,项目不仅也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间的空置期,也通过集装箱的简易低成本拆装模式,节省了建筑开支。
来自英国的一个集装箱商业街,被命名为Crate St James Street。该项目由数十个集装箱改造、裁剪、拼接而成。Crate St James Street以工业风为主,整体以黑色为主体色调,打破了传统商业空间条条框框的限制,也更凸显了建筑的创意。
该商业街主体结构由三层堆叠而成,约40个商家进驻,包括饮食、服装、理发店等等。其中大部分的商店与都位于建筑的一层与二层。值得一提的是,一层与二层设置了大量供人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区域,箱体的三层则大部分用来展示商家的logo与宣传类的作用。
始于2015年的ARTBOX,是曼谷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集装箱夜市。由回收的集装箱改造,主打不定时、不定点的移动货柜。涵盖街头小吃、服饰、装饰品等,集结了300多家潮流小店。据悉,此前项目多以不限定快闪的形式出现,在2019年项目永久落址于Na Na商场街对面的Chuvit公园内。
事实上,除了以集装箱的排列组合打造的各种商场、商业街、市集等形态之外,零售餐饮品牌对于集装的偏爱也有迹可循。其中,名副其实可以称得上“鼻祖”的则非星巴克莫属。由于星巴克依靠集装箱在世界各地运输产品,而全世界各大港口每年都会产生大量废弃的集装箱,因此其将开启了将“废物”进行二次利用,在设计师的巧手下变成一座座创意的绿色建筑。
早在2018年,星巴克在中国台湾花莲开出其亚洲首家集装箱门店,该店占地面积为320平方米,,门店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操刀,将29个白色集装箱为主题堆叠打造出倒金字塔型的四层建筑,保留集装箱特色的同时亦融入了花莲在地文化,顾客坐在店内就可以欣赏到花莲洄澜湾的山川和海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每个集装箱外墙上都设有独特的专属喷码,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每一个货柜的海洋航行故事和专属履历。同时,该集装箱门店也是当地首家配备“得来速通道”的门店,顾客可以直接开车进行点餐和取餐。
随后在2020年,星巴克又在上海开出中国内地首家集装箱门店。该店位于上海宝山区的智慧湾科创园,是一个以集装箱为主题,主打科技与艺术的创新园区。其前身是上海第三毛纺厂的仓库用地,因此天借势集装箱的天然元素。该店由6个集装箱堆叠拼接组合而成,共有两层,同时结合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和天窗设计,不仅可以从外面看到整个内部结构,亦可以让室内空间更加通透明亮。
后现代工业风审美的流行,集装箱可低成本拆、迁的形式,以及其与快闪店概念不谋而合的“保质期”,也让其成为时尚品牌快闪的宠儿。纵观近几年出圈的品牌集装箱快闪,奢侈品似乎尤其对集装箱情有独钟。不少品牌曾不止一次开出集装箱快闪,似乎正印证了那句调侃,一时集装箱一时爽,一直集装箱一直爽。
近几年,存量时代几乎成为逢商业地产话题必提的热词。由此,对于空间利用和空间可持续的探讨也逐渐升级。正如集装箱餐饮的走红,其实是以集装箱为载体,对“可动空间”的运营探讨。
显而易见,由集装箱改造的餐厅可自由拆装移动,相比较“后备箱餐饮”、“流动餐车”、地摊餐饮等,更具空间感和场景感。从目前国内业态的应用来看,集装箱咖啡馆相对更为普及。相关从业者也透露,由于其轻便、可移动、易设计的特点,能够帮助咖啡馆根据不同地点和不同消费者需求,进行快速搭建,在一定时间内未达到预期,又可进行迅速迁移,亦或是迅速“变装”,以此降低运营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从场地逻辑来看,相较于固定空间,以集装箱为代表“可动”空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一方面,它可以盘活临时用地,尤其是在城市更新、旧改过程中,对于还未明确规划的空置地块,以此能创造其空窗期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当下公园式商业、策展型商业、市集型商业等如何能找到与之结合点,是激活烟火气、提振消费和高效率、低成本利用空间的良策。
不过,在展望其前景的同时,如何用好集装箱,需要站在城市可持续的角度。众所周知,集装箱本身大多是回收利用的旧货柜箱,将其打造为城市商业模型,应考虑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以集装箱餐饮为例,运营者需考虑配套的废物箱、垃圾污水收运渠道的畅通、与绿化市容及生态环境等部门的配合等,而非仅仅追求其“独自美丽”,忽视与周边环境的氛围统一和绿色可持续的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