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窗的革命|曾刚:城市更完美电竞新需要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
完美电竞官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深化。企业的改革历程和实践经验,往往呈现出整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在百联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橱窗的革命》,我们邀请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国企改革的亲历者和观察者,围绕使命、改革、协同、创新、体验、潮流、融合、关爱8个关键词,深入探讨国企如何通过改革转型参与城市商业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共创“人民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我们已经进入了 “城市纪”。因而,城市更新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城市更新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既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又要运用新技术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城市发展已从大拆大建的粗放型模式,转向专业化系统化的精细化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合作。
城市商业活动,尤其是零售行业,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为城市带来就业和税收,更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增强地方人气和城市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业活动在城市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澎湃新闻:在您的观察中,城市的商业活动尤其是零售商业,对城市更新有怎样的作用?
曾刚:城市更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老百姓获得更美好更便利的生活,让城市更有活力和韧性,让生态环境更好,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商业活动确实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增强地方人气和城市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商业可以为城市带来就业和税收,城市商业尤其是零售业发达与否,甚至可以作为衡量城市更新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此外,零售商业具有多种业态模式,它会随着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市民需求的变化而改变。而在生产与生活界限逐渐模糊的现代社会,商业甚至还具备一些生产功能。比如消费者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用于休闲娱乐,也可以用于职业工作。因此,商业活动在城市发展、战略谋划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澎湃新闻:城市更新是否意味着要尽量摒弃推倒重建的思路?让一栋既有的建筑焕发全新活力,主要可以采用哪些手段?
曾刚:城市更新,区别于城市新建和建设新城,要求重点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建筑,尽量多保留、多改造已有建筑,严格控制新建和改建建筑占比。一座城市,尤其是名城,是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产物。它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是通过不同发展时期城市功能及其作用而彰显出来的。因此,现代城市发展需要保护和延续城市文化遗存,推倒重建的思想与现代城市更新理念背道而驰。当然,避免大拆大建绝不是“木乃伊化”式的城市更新,不是单纯保留建筑外部形态、忽略建筑内部已经僵化的功能,城市更新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与安装现代设施相结合。
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首先是保存它外貌的典型特征。改造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无论是拆建还是贴建、改建,首先应是将最具城市记忆和时代特征的部分保存下来;其次,城市更新需要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生产、生态需求相匹配。在保留建筑历史外观的基础上,内部设施需要更加现代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比如,更新改造中建筑材料的使用,既要贴合原有建筑特色,保留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又要兼顾实用性。
因此,城市更新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既要传承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又要运用新技术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
澎湃新闻:百联集团旗下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商场,您对它有怎样的印象?百联集团的变革对于浓缩了中国百年商业发展史的上海有怎样的意义?
曾刚:对于一般市民而言,初次听到百联集团可能会比较陌生,但提及旗下的第一百货、吴良材眼镜等品牌,大家一定很熟悉。比如第一百货,作为南京路上的标志性历史建筑,是西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海派文化气质。第一百货的改造在尊重历史、延续建筑特色的同时,保留很多上海本地的特色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逛街不仅是购物,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另外,类似第一医药、吴良材眼镜等老字号商店,是上海几代人的重要回忆,更体现了上海中西结合的海派城市特点。透过百年老字号的变迁发展,我们能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景观变化,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对外辐射力的增强。百联历史建筑、商场的改造项目,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技术的运用,更体现了当代人的新追求。这些创新改造实践,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澎湃新闻:城市的更新发展涉及哪几方主体?他们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中各方如何协同合作,共同助力城市发展?
曾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生活在城市当中,人类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城市纪”,城市更新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城市更新主要包括四大主体:政府、企业、市民和社会组织。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在城市规划、法规制定、公共管理服务等方面拥有主导权,决定着城市更新的方向;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践行者,企业带来的社会资本为城市改造提供了源头活水;市民是城市更新服务的对象,是城市更新质量与运营效果的最终检验者;社会组织是连接大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它可以汇总和反映公众需求,集思广益,优化城市更新工作方案。
因此,就城市更新而言,政府是宏观的统领者,企业是推进实施的主体,市民是城市服务的检验者,社会组织是连接各方沟通的桥梁,四大主体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澎湃新闻:与一般民营企业相比,国资国企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的作用有哪些不同?
曾刚:首先,国企拥有资本实力、发展理念和战略胸怀等方面的优势,在参与城市更新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长期利益,这是一般民营企业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其次,国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会将市民的利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有资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加关注老百姓的需求;最后,国企在解决、资金链断裂等方面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也就是说,国企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扮演着保护地方文化、推动绿色生态建设,关注社会公益、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角色。包括城投、百联在内的国有企业,在上海城市更新中,有望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备受关注,尤其是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国际地位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国式城市更新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的特色。这些发展特色的形成和践行,与国有企业的参与密不可分。
曾刚:首先,城市更新的方案需要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我们要对城市现有功能、未来定位和区块特点等各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并将其纳入城市更新方案之中;其次,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统筹各方资源,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用好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重视公众参与。在项目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配性调整,重视城市多种功能的总体平衡与协调互动,避免顾此失彼;最后,现代城市建设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融入更多自然元素,充分利用自然的光与风,节能减排,多接地气,保障舒适宜居的城市生活。
曾刚:首先,城市更新的理念总体很抽象,如何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将目标细化,避免城市更新的“千城一面”,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城市规划既要符合国家宏观战略指导,又要结合城市特点因地制宜,既要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其次,城市更新“全链条”系统谋划,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城市改造包括方案策划、改造建设、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的欠缺都会直接影响整体效果,需要城市更新工作者更加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第三,兼顾与平衡各方利益,是我们面临的第三个挑战。在政策落地执行阶段,如何通过精细化的适配性调整来兼顾多方利益,继而实现公共效益最大化,也是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比如上海垃圾分类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小区垃圾房改造就需要管理者因地制宜,提出创新性工作方案。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方面的专家,也是一名消费者,请问您如何理解“美好生活”?
曾刚:首先,“美好生活”离不开“逐梦、追求”。理想中的未来城市,希望每位市民都能获得尊重,包括自我尊重,邻居的尊重,城市规划师的尊重,城市管理者的尊重。每位市民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后,还能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其次,“美好生活”离不开城市生活的便捷。应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上海首创的城市“15分钟生活圈”,将市民对城市传统文化传承、现代高品质城市生活保障、韧性生态景观建设的需求都能在居家15分钟步行范围内得到满足;最后 ,“美好生活”离不开城市包容和亲和。无论你是城市常住居民,还是短期过客,城市都能给你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情感受。